问答题
编号:678228
1.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毛泽东主席当年奋斗不息的豪迈诗意,今天已经变成现实。在太空,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圆满完成,三名航天员表现出色,今天即将凯旋而归;在深海,“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7日到达7062米深度,又创世界纪录,海试团队还将再接再厉。在同一时间,中国“上天入海”,捷报频传,令亿万国人鼓舞振奋,也令国际社会热切关注。
“上天入海”,显示了中国人探索太空、海洋的不懈努力和强大实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是综合国力的直接象征,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强大的国力,没有坚定的战略,这样的成就难以触及。从载人航天领域看,美国、俄罗斯等领先者从未懈怠,日本、印度等后起者雄心勃勃、大步追赶,70多个国家直接投入航天探索;在载人深潜领域,美、日、法、俄等国同样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这些方面决不能落后于人,而且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科技实力日益雄厚,更应该发挥出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尖端技术领域大有作为。相较于美国每年超过170亿美元的航空航天预算,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从1992年到现在共约390亿元人民币的总经费并不多,取得的成就却是巨大的,被世界所瞩目公认。这是完全值得国人自豪的国家进步!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人在太空、深海抒写“中国梦”,完全建立在独立自主探索先进技术的基础之上。这一点殊为不易,由此结出的硕果更值得珍惜。回头来看,独立自主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国家意志。我们不怕技术封堵,越是封堵,我们越能出自主成果。实际上,在涉及国家根本和长远战略的技术领域里,必须要有自己的东西,必须要靠自己来完成,指望别人施舍或者从国外引进,根本不可能。凭自力更生站稳,靠自主创新发展,中华民族就是要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意志和精神,航天、深潜领域表现尤为突出。短短20年,中国航天技术快步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探索的国家;短短10年,中国载人深潜就从一片空白直指超越所有对手的世界纪录。这样的“中国速度”,靠的就是中国人自强不息、自主创新的进取精神,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在高科技领域攀登上世界高峰。
还有一点值得特别关注,那就是,中国的高科技人才队伍正在加速年轻化。目前,我国航天系统已经形成60后唱主角、70后挑大梁、80后当中坚的模式,载人航天领域技术人员的平均年龄只有31岁,很多重要岗位和职位,满目都是年轻人。相比较而言,中国航天人比世界主要航天大国同行平均年轻15岁左右。在“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团队96名参试队员中,50岁以下的55人,30岁以下的12人,最小的只有24岁。不难想象,这样一个充满自信与能力的年轻人才群体,是中国航天、中国潜海事业的希望所在,也是国家长远发展必不可少的战略资源。更为难得的是,这些80后中坚,绝大多数都是由我国自己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经过几十年努力,我国的科研结构和人才储备已然有了质的提升,这是我们抢占科技制高点、争取发展主动权的一大核心竞争力。
从长远来看,“上天入海”是中国发展所必需的战略举措,在这方面我们不能鼠目寸光、半途而废。探索太空深海,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科技、军事发展和人民生活进步都有非常重大的作用,会带来相当可观的增值红利。按照国际通用的评估,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会产生7至12元的回报;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虽耗资250亿美元,但技术民用转移后直接获利达520亿美元,并由此带来所有技术领域超过2万亿美元的经济增值。更为紧要的是,近年来国际上已经形成这样一种共识:随着地球大陆资源日益枯竭,外太空和海洋正成为人类解决资源短缺、拓展生存空间的战略必争之地。长远看来,谁在太空和海洋形成领先优势,谁就能牢牢把握未来的战略主动权和发展先机。中国在这些方面以国家战略的方式全力推动,有百利而无一害,其战略价值无可争辩。
——摘自《北京日报》
材料2
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通过《“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未来中国经济转型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
在国际金融危机未见好转、国内市场需求不振、当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升级,毫无疑问对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具有深远意义,同时也是稳增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大举措。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抓手是技术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创新驱动,技术进步对产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对比“技术发明—成果转化—产业兴起”这一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路径,可以看出创新不足已成为我国现阶段新兴产业发展的最大短板。
谈及新兴产业发展,目前各界热衷的话题是其未来的美好前景,而对其研究基础薄弱的事实则相对忽视。事实是,目前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建设投资增长较快,研发投入不足,企业不掌握核心技术,许多行业仍处于低端制造层面。显然,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仅依靠要素投入和政策引导得以解决。
“企业是创新主体”的理念应该进一步强化,进而充分调动和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在一些重要领域和行业发展的论证阶段,也应该给予企业更多的话语权,多倾听企业的呼声和要求;此外,以民营企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也应被视为重要的创新源泉。只有企业创新的积极性真正被调动起来,基础研究的整体实力才可能稳步增强,研发成果的产业化过程才能加速。
——摘自《半月谈》
(1)“神九”飞天、“蛟龙”探海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2)说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3)说明科技人才的重要作用和人才强国战略。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应如何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